怎样实现文化输出? 青年维也纳

  九游会动态     |      2025-05-17 05:28

  

怎样实现文化输出? 青年维也纳

  什么是文化输出呢?我觉得就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在生活方式上的趋同。放着好好的老祖宗的宽衣博带不穿,非要穿个西服,这在某些人眼里就是被别人文化输出了。西服好歹还有个左衽、右衽可言,你穿个套头衫这怎么算?

  明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动,您就算不留辫子也应该留个发髻吧?哪怕留个月带头呢?偏不!剃个大光头,你出家了么?你怎么不烫几个点儿呢?半剃不剃、半长不短,留发不过发界,这算什么规矩?你还不如剃个光头呢。放着老祖宗的五谷不吃,吃玉米?吃土豆?老祖宗吃过这个么?最近更好了,玉米、土豆都不吃了,美其名曰断碳水!你们都跟谁学的?你们这比一年只过几次的洋节严重多了吧?

  放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坚持、不继承,反而选择了外来的生活方式,跟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文化的人采取了相近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很多人眼中的文化入侵。同样的,如果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文化的人效法了姆们,好比说日本人拿汉字写匾额、写国史、武士拿日文背《论语》,那就是姆们赢了,文化输出了。那说到这种文化入侵或者文化输出,我倒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那就是汽车。

  19世纪的德意志帝国市民出行方式主要是公共交通,近路靠走、远路靠有轨电车、有轨电车发明之前靠有轨马车、九游会(J9)再远就靠火车,很多发展得比较快的城市还推出了职工月票,本来这一套已经挺先进了,但帝国政府却认为这种公交为主的出行方式太过于保守。德国人发明了划时代的内燃机,还发明了汽车,德意志帝国作为汽车产业的先行者就应该在出行方式上也引领潮流之先,应该向全地球推广“私家车”的概念,把“汽车文化”推进到全世界。

  为了实现这种文化输出,威廉二世皇帝自己不但亲自开车,还亲自下场组织汽车俱乐部,还千方百计地希望给自己弄到柏林的第001号车牌(不过这个他没做到)。皇帝还动员所有的亲戚朋友,比如沙皇尼古拉二世、英王乔治五世、奥匈帝国的斐迪南皇储以及等等诸如此类的人,让他们也跟自己一样开汽车、至少是坐汽车出行,以此树立汽车作为“高尚生活”必要元素的地位。

  既然连皇帝陛下都这么投入,德意志各邦的君主自然也不能含糊。萨克森-阿尔滕堡的公爵就买了全国(他那个国家)的第一辆汽车,然后召见自己的首相说:“叫交通大臣来见我,我已经买了全国第一辆汽车,我还要修全国第一条公里,否则我的汽车没法跑。”首相回答:“我们这根本没有什么交通大臣!”公爵就说:“那好你兼任交通大臣,然后尽快给我修一条公路!”

  各邦君主都这么积极,那么各邦的官员、尤其是市政官员当然也不能含糊。所以早在二十世纪初,当德意志帝国的大部分城市里还没有汽车,大多数臣民有生之年应该也买不起汽车的时候,德意志帝国的官员就提出了“建设汽车友好型城市!”的概念。而所有这些努力其实都是为了实现德意志帝国推广汽车文化的“文化输出”事业,进而促进帝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面对德意志帝国的这种文化侵略,世界各国是怎么做的呢?全欧洲的贵族和富豪很快都接受了德国人的这种新玩意。最开始他们把汽车当作时髦的新玩具,后来他们则认为汽车确实是高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欧洲贵族和富豪过去“车震”的时候,是不在乎马车夫在场的。巴黎的马车散步场是著名的车震圣地,而贵族和贵族的女朋友车震的时候完全不在乎马车夫在场,因为在贵族眼中,马车夫跟自己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完全不担心马车夫在边上看,也不在乎马车夫出去爆料。但如果不是自驾而是请司机开汽车,贵族们是不车震的。因为在贵族们眼中汽车司机是拥有时髦新技术的技术人员,这种人的地位相比马车夫离自己近得多,在这种人面前贵族们还是会有所收敛。

  如果说德意志帝国的文化入侵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抵抗,那只是欧洲强国大多搞出了自主品牌的汽车。但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推出自主品牌汽车的国家,贵族和富豪们一样痴迷汽车,罗马尼亚的大公也会买汽车,也想要自己国家的001号车牌,没搞到的情况下也会跟威廉二世一样大发雷霆,不过罗马尼亚的官员比德意志帝国的官员聪明,他们授予了大公000号车牌!九游会(J9)大公心里舒服了很多。

  但汽车的文化输出不是只有上半场。事实上到美好年代即将终结的时候,有一个国家率先揭开了汽车产业的新篇章,这就是可恨的美国佬。亨利·福特开始用流水线制造他的汽车,这就意味着汽车将由此从“高尚生活组成部分”变成“日常生活组成部分”。随着t型轿车的成功,美国佬把英国人在19世纪成功打造的“郊外独栋住宅+铁路通勤”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一变为“郊外独栋住宅+私家车”的新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这种变革对刚刚经历了第一世界大战的欧洲来说完全是天方夜谭,真正试图在这个问题上跟美国人竞争的反而是纳粹。当所有国家都忙于紧缩、恢复财政、医治战争创伤的时候,希特勒开始大搞国家投资、他在巴本的“高速铁路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公路”计划,作为使“高速公路”成为必要的补充措施,他提出了“国民汽车计划”。也就是说美国人因为推出了廉价汽车,所以导致交通需求暴涨,为此不得不拓宽美国的道路。而纳粹刚好相反,纳粹是先动工造高速公路,然后为了让公路上有车跑,才开始推进“国民汽车储蓄计划”。不过无论纳粹德国基于什么原因决心在私家车问题上追赶美国,事实上“国民汽车”都是一纸空文,直到帝国灭亡,也没有一个参与国民汽车储蓄计划的人真正收到他们的汽车。

  那到战争结束之后呢?这时候的德国已经是一片焦土,在刚刚成立的西德官员看来,德国人民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出行方式应该都是“公共交通”了。所以西德在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方面的主要方向主要是修复各种轨道,无论是铁路还是轻轨、还有有轨电车,总之是集中力量恢复公共交通。这时候的德国已经没有心情再琢磨什么文化输出、或者在汽车文化上追赶美国了。

  但是结果如何呢?战后经济腾飞来了。德国人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富裕起来,当官员还在琢磨着怎么修城市轨道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开始买私家车了。当官员还想学法国人造水泥盒子式的公租房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开始买郊外的独栋住宅了。“独栋住宅+私家车”的美国式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意想不到地在德国落地了。

  德国在汽车文化上的不同遭遇意味着什么呢?只要有人给这个世界上的某个群体创造了一种具有吸引力的产品,而且成功地把这种产品推广到了目标人群身上,同时这些人还认为这种商品的价格不算离谱,那么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这些人去购买这种产品。而如果这种产品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没有任何办法去阻止人们的生活方式被这种商品扭转。

  当德国人把汽车当作贵族、富豪的大玩具推向市场的时候,哪怕是极端仇恨德国的法国富豪,也顶多满足于购买法国汽车,而不能因为这玩意是德国人搞出来的就干脆加以拒绝。同样的当德国人有了钱,买得起自己的汽车的时候,他们也无法抗拒“像美国人那样生活”的诱惑。

  实际上汽车只是众多改变生活方式的产品之一。还有很多东西和汽车一样扭转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说电熨斗、比如说洗衣机,这两个发明重创了欧洲的“洗衣日”,同时也沉重地打击了“女仆”这个行业。十九世纪里拥有“第一个男仆”是迈向高尚生活的第一步,因为“女仆”是生活必需品,即使是中产阶级家庭、甚至是稍微改善了处境的市民家庭都离不开女仆的帮忙,因为洗衣服、做饭、照看孩子是妻子无论如何无法独立完成的。家用电器的发展才让欧洲的中产阶级家庭从传统的先生、太太、女仆、厨娘、保姆、家庭教师,变成现代的三口之家。事实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三口之家”的历史并不比“私家车”的历史长多少。如果没有上下水、煤气、家用电器的普及,三室两厅、甚至两室一厅的住宅也很难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在人类历史上,一切文化都建立在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一切生活方式都建立在客观的物质条件上,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更廉价”、“更省力气”、“更私密”、“更自由”的产品。

  也就是说哪个国家创造出了可以让人们以更廉价、更省力气的方式实现现有的生活方式的方法,它就必然会改变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哪个国家创造出了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自由、拥有更多的选择、更私密、更省力气的产品,它也会不可避免地改变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而一旦某个国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它客观上就输出了自己的文化。

  当本茨发明汽车的时候,他不觉得自己发明的是一个大玩具,或者一个奢侈品。但威廉二世成功地让柏林宫廷的那种“庸俗的中产阶级趣味”影响到了全欧洲,最终让欧洲各国皇室的度假别墅在哈利-凯斯勒伯爵眼中都是一股“资产阶级趣味”,和“钢铁大亨、铁路大王、时髦医生、著名教授”的别墅没什么两样。即使是弗兰茨-约瑟夫那样的老顽固,也被新玩意冲开了一个口子,他虽然解决反对帝国政府的公文使用打字机,但却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装了一个打火机。

  相比之下亨利·福特一开始就很清楚他自己在干什么,流水线的高效率只有在t型轿车大卖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而t型轿车要大卖就必须让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普通消费者能买得起的产品,而如果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那就必然导致美国人的出行方式从根本上改变,那就必须让美国的公路建设跟上时代的脚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文化输出,本质上就是不同的国家的人用自己的产品为未来人们的生活提出自己的构想,然后其中留给用户以更多自由、更多选择、更多私密性、让用户更省力气、更省钱的那个取得了胜利,如此而已。

  那如果我们想反过来战胜别人的文化输出,甚至让别人的生活向我们看齐,我觉得十有八九也应该沿着这个方向前进,让别人也跟我们一样,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更多的私密性,或者在现有的条件下更省力气、更省钱。这样是不是就一定能让别人的生活方式向我们看齐我不好说。但让人更没选择、更被别人做主、更没有隐私、花更大的力气、花更多的钱,肯定没法让别国在生活方式上向我们看齐,除非……

  讲座形式:微信群语音,时长约2~2.5小时,含至少20分钟交流提问时间。